修与不修,京城八大柜四小柜之首的茂兴营造行掌门人蒯鹤年以及整个家族陷入了内外的交困中。 李春光 摄
“列位宾朋仔细听,我唱唱这位老寿星。营造行茂兴是魁首,独占鳌头在京中。五百年前把北京建,工匠们个个显奇能……”,在大鼓的浓郁京韵中,北京人民艺术剧院的跨年大戏《牌坊》与观众见面。《牌坊》围绕着清朝末年的一段关乎家族命运、民族兴衰的真实历史展开,讲述了腐朽的清政府为保住政权,要为在1900年义和团运动期间,被清军枪杀的德国公使克林德修建一座纪念碑式的汉白玉石牌坊。修建牌坊的任务落到了当时京城八大柜四小柜之首的茂兴营造行身上,修与不修,掌门人蒯鹤年以及整个家族陷入了内外的交困中。据悉,《牌坊》本轮演出将演至1月24日。 杨立新为何弃演而导?
“非我导不可”,熟悉为纪念克林德而建的牌坊 《牌坊》的导演杨立新是北京人艺的“台柱子”,此前已独立执导过人艺的保留剧目《小井胡同》。杨立新透露,他就生长在北京前门外地区,常到中山公园玩,对那座上书“保卫和平”的汉白玉牌坊更是熟悉(该牌坊原在东单北大街,1918年迁往今中山公园)。“这座牌坊正是为纪念克林德而建,承载着京城营造行工匠们的血泪与抗争。但知道这个的人越来越少了”,因此杨立新自认,《牌坊》“非我导不可”。“我们爱北京、爱北京的一草一木、风土人情、历史文化”。 《牌坊》的编剧刘进元和杨立新一样,是地道的北京人。“我在戏里写了老北京,更写了老北京人。他们不是英雄,但是却有着春秋大义。剧中每个人没有正反之分,他们身上都有我想表现的这种情义。” 其实话剧《牌坊》的初稿早在2008年就完成了,主要讲的是重修前门楼子和克林德牌坊两件事。剧本完成后因故搁置了几年,直到前年,北京人艺将该剧重新提上计划,并马上进入剧本修改阶段。杨立新提出将故事的焦点集中在中国人修克林德牌坊上,刘进元三易其稿完成该剧。杨立新也一度考虑出演该剧,但最终想将精力更多放在执导上,而放弃了。 演员如何展现古建筑知识? 为了“斗拱”拆装剧情,演员专门学习装拆零件 《牌坊》聚集了北京人艺的王刚、龚丽君、兰法庆等一批资深演员,刚进院不久的年轻演员,以及两位外籍演员。剧组还请到古建专家,带着演员们一起了解戏里戏外的古建筑知识背景。杨立新表示,年轻演员的素质非常好,但毕竟打小住楼房,对古建筑中的房柁、檩、椽、梁都不知道,正房、厢房不分,庑殿顶、歇山顶、悬山顶、硬山顶更区别不出。排练过程中,杨立新带着剧组专程前往故宫和中国古代博物馆参观。为完成剧中一段并不长的“斗拱”拆装的剧情,人艺的青年演员周帅专门去学习装拆一百多个零件,力图吃透这门手艺。他在剧中一段难度不小又很拗口的词:“万三瓜四厢拱五,嘴儿七挠八耷拉十”,就是在为大家讲解“斗拱”拆装的原理。 在一场戏中,人艺的舞台上还首次出现了外国演员。杨立新介绍,以前人艺剧目中的外国人,都是由中国演员扮演,“此次为了追求真实效果,特意请外国人来演外国人,他们很专业”。话剧《牌坊》中的两位外国演员,分别来自俄罗斯和英国,都已在北京生活多年,他们表示,参加排练不用翻译,在演戏的过程中也对中国文化有了更进一步的了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