契诃夫与其绝笔之作
《樱桃园》是契诃夫的最后一部剧作,可以说是他呕心沥血的绝笔。酝酿于19世纪末,问世于20世纪初的《樱桃园》被视为世纪之交一部最有意义的俄罗斯文学名著。无论从思想探索的角度,还是从艺术探索的角度,它都具有时代精神的深刻意义。
自1904年始,许多剧作家和院团都排演过该剧,并在世界多国相继上演,赋予了人们百年的“樱桃园情结”。回眸《樱桃园》的百年演出历史,可以看出这部经典剧作的艺术张力使各个特定时代的创作具有了特定的历史逻辑性,使时代的精神和话语在剧作的艺术世界里获得了充分的创作空间。
同一部作品,不同的阐释 不同的剧作家以自身不同的审美观念感受这部作品,用各自的诠释去把握时代的精神话语。
悲剧性 与 喜剧性
契诃夫将《樱桃园》定义为“四幕喜剧”,为后人留下了至今仍未解开的体裁之谜。“悲剧性地”和 “喜剧性地”理解《樱桃园》,是对这部作品两种不同的阐释方式,而造成这两种不同认知的正是《樱桃园》自身复杂的艺术特性。 斯坦尼斯拉夫斯基 与《樱桃园》 1904年《樱桃园》首演 由斯坦尼斯拉夫斯基执导 并在剧中饰演加耶夫一角
1904年1月,斯坦尼斯拉夫斯基率先将契诃夫的《樱桃园》搬上了莫斯科艺术剧院的舞台,成为该剧的第一个舞台诠释者。在他看来,对正在逝去的、美丽而富有诗意的、但已无用的生活的泪别,是《樱桃园》根本的情感。于是,呈现在舞台上的首演,是一出地道的抒情悲剧,抒情氛围的营造体现了斯坦尼斯拉夫斯基对契诃夫戏剧艺术境界的深刻领会,首演大获成功。
然而,悲剧性感伤氛围的烘托,把《樱桃园》界定为一出“沉重的戏”,引来了剧作家契诃夫的不满。他曾抱怨道:“我的《樱桃园》在海报上被称作‘正剧’,这使我很苦恼。”并坦言道:“这部戏应该是轻松愉快的。”
为了彰显喜剧性,剧作家契诃夫在人物关系的设置、情节节奏的把握、抒情氛围的烘托、喜剧因素的应用以及人物动作的设计等方面煞费苦心,该剧本因此具有了从外在到内在的喜剧性特质。
然而,戏剧人物自身的丰满性、戏剧结构和舞台氛围的复杂性和多义性,又似乎使导演斯坦尼斯拉夫斯基有充分的理由将该剧看成是感伤的悲剧。
在斯坦尼斯拉夫斯基眼里,剧中女主角拉涅夫斯卡娅面对充满诗意的樱桃园即将逝去的无可奈何,无疑是极其伤感的情境;她面对樱桃园一草一木所发出的真情感叹,赋予了剧本忧郁感伤的情调;女主角最终失去庄园的命运,也无疑带有鲜明的悲剧色彩。因此,斯坦尼斯拉夫斯基将拉涅夫斯卡娅打造成一个多情善感的悲剧性角色。为此,契诃夫大为光火,指责导演让观众看到了太多的眼泪。
林兆华执导的《樱桃园》
2004年,林兆华版《樱桃园》成功上演,吸引大量观众走进剧场观看演出。简约、集中的人物形象,压抑、荒凉的舞台美术增强了作品的戏剧性和可看性。
剧中的三个核心人物分别代表了不同的社会阶层,对揭示主题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林兆华给足了这三个角色戏份,以突出他们面对即将被毁灭的樱桃园所呈现出的不同态度,充分体现了在社会转型时期,各阶层的精神风貌。
在林兆华“樱桃园”的舞台上铺满了黄土色的布,演员站在距离地面四米多高的铁架支撑的铁丝网上进行表演。灯光随着演员的语言、行动的变化而变化,具有较强的流动性,这样的舞美设计能够调动观众的想象力。
恢复《樱桃园》的喜剧面目是林兆华创作这部作品的直接动力,他为了开掘剧作的喜剧内涵对剧中人物的语言、神态和动作等方面做了“喜剧化”的尝试。
李六乙执导的《樱桃园》
李六乙版《樱桃园》紧贴甚至放大了契诃夫“戏剧隐匿于生活流中”的表现手法,极力避免角色之间的互动,就连演员说台词都不看对方,几乎只面向观众。演员表演同样克制,极力将澎湃的情感压抑至平静如水。他们能保持表演的感染力,绝不辐射到观众席。甚至还有那么2、3分钟,全体演员保持静默,不说不动如木头人……
该剧此前在北京演出时,遭遇的评价呈两个极端,就像濮存昕在开演前就曾预设的:“喜欢的人会很喜欢,不喜欢就是一点都不喜欢,极具风格化的作品必然是有争议的,我们也希望大家共同来探讨,怎样表现契诃夫更贴近他的真实表达。”
面对所谓的“观众反响”,导演李六乙也不特别在意:“每个时代对契诃夫都有不同的理解和解读,每个时代的观众也有他们的审美趋向,就是同一时代个人的观剧体验也有巨大差异,所以我很少会去担忧‘观众的理解程度’,不为迎合而刻意,让他们去判断、去选择、去思考,我觉得这才是真正的尊重。”
该版《樱桃园》的主演濮存昕认为,全剧结尾处砍伐樱桃树的声音,恰好体现出喜剧在思想和现实之间的对比,从而形成幽默感。所谓喜剧就是对比,真正的喜剧不只是语言和动作,它是思维上的差异,是悲剧面前的自我嘲弄。所以说这些对比如果能够形成思想上的喜剧感或者是幽默性,这可能是契诃夫的本意。
《樱桃园》这部经典自诞生以来已有115年的历史了。不同时代的戏剧家以各自的审美情趣与契诃夫进行着精神上的对话,多视角地展现出这部作品的艺术韵味和审美特质;而《樱桃园》所蕴含的艺术张力,则为不同时代的戏剧家提供了足够的创作空间,并激活它所处时代的时代精神。由此可见,《樱桃园》不愧是戏剧史上永恒的、具有当代意义的经典之作。
天津人民艺术剧院特邀 优秀青年编导孙晓星执导 新世代的契诃夫《樱桃园》 现已进入排练阶段 正式开启购票通道
《樱桃园》是契诃夫的最后一部戏剧。
故事开始于加耶夫、拉涅夫斯卡娅兄妹返回樱桃园,承载其旧日时光的贵族庄园如摇摇欲坠的青春,恍如隔世的亲人、恋人抑或朋友。重逢即分手,面临樱桃园崩溃的终局,他们驻足不前,沉湎于床上的梦境与回忆。罗伯兴——樱桃园的新主人将取代旧主人,新世代将取代旧世代,成长的痛也是离开床的痛,樱桃落在拉涅夫斯卡娅脸上最后一抹绯红,一切真实的荒漠正在蚕食梦幻的泡影。
樱桃园不仅仅是一座贵族庄园,它是一切易逝、脆弱和透明的东西,是被抹去的姓名、地板经过擦拭的长痕和冬季室内镜片上的水蒸气,是幽灵和看不见的人,它消失在转型期,在世界转身的片刻,一个告别即所有告别。
导演孙晓星将携天津人民艺术剧院的年轻演员,他们化名为拉涅夫斯卡娅、加耶夫、安尼雅返回樱桃园,他们是樱桃园的旧主人,也是新主人。过去的行将过去,未来尚未到来,在它面前,我们不知所踪。
戴晓莲 上海音乐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中国昆剧古琴研究会古琴专业委员会副主任;上海市人类口头传承非物质文化古琴艺术传承人。9岁随叔外公、著名广陵派古琴泰斗张子谦先生学习古琴多年,深得其传。早年曾先后得到老一辈大师吴景略等教导,后随古琴大师龚一、林友仁学习多年, 1985年毕业于上海音乐学院古琴专业。戴晓莲在不断继承发展传统古琴艺术的同时,积极开拓参与现代作品的演奏和演绎。多年来发表了多篇学术论文。出版《广陵琴韵3》《古琴艺术》《涟漪》《和畅》个人专辑以及教学音像《学好古琴》等,并编写了国内首部《古琴重奏曲集》专业教材。
演出信息
6月5日 周二 19:30 良辰美景2018非遗演出季: 泰山北斗映蓝天—古琴名家音乐会 演出: 李凤云 王建欣 吴钊 李祥霆 赵家珍 曾成伟 戴晓莲 丁承运 付丽娜 姚公白 龚一 (以出场先后为序) 曲目: 暗香 忆故人 欸乃 秋塞吟 大胡笳 鹤鸣九皋 广陵散 梧叶舞秋风 渔樵问答 流水 潇湘水云 票价:50 100 180 280 380 580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