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小提琴曲我好像在哪儿听过,它叫……什么来着?” 不是所有人都爱听小提琴曲,但相信大多数人说过类似上面的话。
通常这些“叫不上名儿”的曲子,你还真在哪儿听过。打客服电话,在等待接听时可能碰到莫扎特的《A大调小提琴协奏曲》(K.219)第三乐章;看电影很有可能“撞见”萨拉萨蒂的《流浪者之歌》,或维瓦尔第的《四季》……一不留神,擦肩而过一百次,你也不知道“它叫什么”。
今天就让我们通过三个小问题,来聊聊那些住在你心里的——“叫不上名儿”的小提琴名曲。
这些小提琴名曲都谁写的? 没有无缘无故的爱,小提琴名作的诞生也大多事出有因,可以大致归成下面几拨人。第一拨是会作曲的小提琴大师,上至巴洛克时期的安东尼奥·维瓦尔第与塔蒂尼,中至启发了无数大师(包括贝多芬)的“现代小提琴演奏之父”维奥蒂,再到后来的炫技派大神帕格尼尼、维尼亚夫斯基、萨拉萨蒂……等等。从塔蒂尼让人“肝颤”的“魔鬼颤音”,到帕格尼尼高速运转的“魔鬼笑声(第十三首小提琴随想曲)”,正是这些大牛在硬件(演奏技术)与软件(音乐作品)上的超强把控,一次次推动了小提琴艺术的整体发展。
“现代小提琴演奏之父”维奥蒂
第二拨和第一拨人正好相反,是会演奏小提琴的作曲大师。我们所熟悉的塞巴斯蒂安·巴赫、莫扎特、贝多芬等等,都是代表。这拨人的小提琴演奏水平….不太好说。莫扎特的老爹利奥波德是当时出色的小提琴家,所以自然不差。贝多芬嘛,就一言难尽了。乐圣的徒弟费迪南·里斯就说过,贝多芬的演奏“实在是糟糕透顶”,所以……
其实,这拨人的重点本来也不是什么演奏技术,而是他们站在音乐创作的高度,大大扩展了小提琴艺术的深度。再简单点说,就是他们擅长什么,就给小提琴加什么。巴赫的六首无伴奏小提琴奏鸣曲和帕蒂塔就极有个人特色,他在这件类人声的抒情乐器上加入了美妙的和声与对位,在这件事上几乎“做绝”,谁也别想轻易超过。还有一点就是无比强悍的作品结构力,就以其中知名的《恰空舞曲》(BWV1004第五乐章)来说,这首作品写得极有耐性和韧性,在30次变奏中好似搭出了一座城堡,不禁让人感慨“此后再无恰空”。
贝多芬的小提琴奏鸣曲在步调上和他的弦乐四重奏、交响曲很类似,属于“自我迭代型”,越到后期自我意识越强,爆发出强大的小宇宙。就拿后期的《“克鲁采”奏鸣曲》来说,单第一乐章就有近600小节,在小节数上几乎抵得过早期小提琴奏鸣曲三个乐章之和(比如Op.12第一首),任性极了! 第三拨是小提琴与作曲大师组CP,代表是约阿希姆与勃拉姆斯,布罗茨基与柴科夫斯基等等。小提琴大师约阿希姆算得上是这方面的“组CP爱好者”,曾给舒曼的小提琴作品(Op.131)订过弓法;在小提琴写作上更是给予了勃拉姆斯巨大的帮助,比如后者的《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至于哥儿俩的“相爱相杀”,就是另外一个故事了。
说来有趣,1924年,法国作曲家拉威尔在听到约阿希姆的外孙女——达隆尼的演奏后,成了她的“迷弟”,就写了首狂想曲聊表敬意,这就是现今小提琴音乐会中的常客——《茨冈》。
拉威尔的法国前辈圣-桑也做过类似的事儿,他因着迷小提琴大师萨拉萨蒂的演奏,特意给后者写了一首著名的《引子与回旋随想曲》。所以拉威尔、圣-桑们可以归到第四类,即“小提琴大师的迷弟”类。 从哪些小提琴名曲开始听? 条条大路通罗马,其实从哪听都无妨。从作品上来说,可以从“重量级”出发,抓住小提琴奏鸣曲加协奏曲的主线听——从维瓦尔第的小提琴协奏曲,捋到巴赫的无伴奏小提琴奏鸣曲、再至莫扎特、贝多芬、勃拉姆斯等人的小提琴奏鸣曲与协奏曲,一口气听到底,又系统又过瘾。当然也可以完全轻量化,比如帕格尼尼写满了十六分音符的极速跳弓作品《无穷动》,或是维尼亚夫斯基华丽明亮的《D大调波兰舞曲》。换句话说,甩开小提琴奏鸣曲与协奏曲,从随想曲、狂想曲等入手,也没问题。
不得不说,这更多关乎的是你的个人喜好。比如喜欢贝多芬晚期室内乐作品的听众,可能会对《“克鲁采”奏鸣曲》很感兴趣,反倒觉得《“春天”奏鸣曲》都少点味道;听多了帕格尼尼和萨拉萨蒂的炫技作品,可能会不自觉地亲近李斯特的钢琴作品,反倒对勃拉姆斯小提琴奏鸣曲中浓浓的二重奏“平等”意识(比如《第二小提琴奏鸣曲》第一乐章)不太适应,需要时间去消化。所以,找到最对你脾气的,往往比作品知名度更重要。
该关注小提琴名曲里的哪些因素? 这又是个见仁见智的问题,但以个人经验来说,旋律、技巧和风格,是不容忽视的几个因素。相信大部分人最开始都是冲着小提琴曲的旋律来的,比如德国作曲家门德尔松创作的《e小调小提琴协奏曲》。此作第一乐章快板,一上来就是个热情而优美的主题,充分发挥了小提琴的旋律优势。除此之外,像贝多芬《“春天”奏鸣曲》的第一乐章等作品,也有着很优美的旋律。
小提琴家 帕格尼尼
技巧更不用说。小提琴家们精彩的炫技表演,通常都会是音乐会的高光时刻。这里可以重点谈谈帕格尼尼的《24首小提琴随想曲》。匈牙利著名小提琴家莱奥波尔德·奥厄就曾说过,“任何一个努力攀登演奏技巧高峰的音乐家都不能不好好研究它(即《24首小提琴随想曲》)。”我个人最喜欢的是第24首a小调,它在旋律与技巧性方面都很完美。帕格尼尼通过十一次变奏,全面展现了小提琴在音区、拨音、双音、琶音、泛音等不同技术领域的魅力。换句话说,可以从第24首倒着去听帕格尼尼的其他随想曲。
所谓风格化,也是从听觉上能很快捕捉到的。比如刚才提到的拉威尔创作的《茨冈》,就是很典型的匈牙利风格。拉威尔自己的总结很到位,说它是“匈牙利狂想曲风格的技巧性乐曲”,尤其是乐曲开始时小提琴的大段华彩,既有狂放不羁的性格,在结构布局上也很显功力。除此之外,像萨拉萨蒂、维尼亚夫斯基的作品,也有着强烈的地域风格,不妨一试。
小提琴享有“乐器之后”的美誉,一直以来在西方音乐中占有重要地位,也是室内乐中出镜率最高的“主角”之一,以其宽广的音域、优美的音色、丰富的演奏手法和表现力而备受推崇。与往年以某位音乐家或某种音乐风格为主题不同,2018国家大剧院五月音乐节将以小提琴为主题,在18天时间里,为乐迷朋友们献上18场星光璀璨的小提琴音乐盛会。看完了本期推送内容,想必你对小提琴名曲已有了些感性认识,接下来就在国家大剧院五月音乐节“弓弦盛宴”里大胆尝试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