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龙袍》《盗御马》,不一而足,一桩颇具戏剧性的案件,最终在清官与侠士的共同努力下,拨开云雾见青天,沉冤得雪,这样一种模式化的叙述方式从某种程度而言,也是中国传统叙事文化的一个代表。
而在略显套路化的公案演绎中,《大讼师》也同样显示出了一点另类与独特。这里不再有武艺高强的侠士现身护驾,出生入死,却塑造出了一个不畏强权,勇于为民请命的讼师形象,由是成就了又一出老生当家的经典戏剧。
由郭启宏编剧,蓝天野、韩清导演的《大讼师》,便脱胎自同名戏曲作品。在编剧之时,郭启宏先生在编剧之时参考了各个剧种计16个版本,尽管是一部话剧,而在最终的呈现上,也更多地具备了中国传统戏曲所具备虚实相间的写意感,可谓是集戏曲之大成,而这样一出作品,也有着向“戏剧民族化”致敬的特殊意味。
以中国式的手法,在话剧的舞台上讲中国式的故事——这或许是我们一般理解的“戏剧民族化”的一种最为基本的外在表现,而事实上,尽管话剧这一舶来品本身已具备着典型的艺术性的非现实表现手法,然而相较于中国戏曲常见的“三四人千军万马,六七步万水千山”式的天马行空,传统意义上的话剧反而显得颇为保守。俄国著名戏剧家梅耶荷德曾从梅兰芳的戏剧演出中发展出戏剧的假定性理论,拓展了戏剧的表现空间,这一事实这也使得中国的戏剧人可以充满信心,大可不必妄自菲薄,从西方人的角度看去,中国戏曲本身便早已有了可取之处。
一部《大讼师》,在继承发扬焦式理论的基础上,同样也有着蓝老自身对于戏剧的理解与思考。5月11日,这部作品将再度登上首都剧场的舞台,继续在传统与现代的表达间游刃有余地寻找一个属于中国戏剧的契合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