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中有戏】北京人艺老戏单——人艺历史的另一类视角
戏剧社 北京人艺票务中心 前天 戏单是旧时的称谓,今天的观众常习惯称呼为说明书。其实戏单的叫法古来有之,自有皮黄喧器于舞台,戏园子为让观剧者在看戏前对所演出的戏有个大致了解,比如挂头牌的是杨小楼还是谭鑫培?上演本剧的戏班是“四喜班”还是“富连成”?甚至明确标明时间地点,如“宣统二年正月初十日”“前门外大栅栏西头路北广德楼”等,差不多都需先备下简单的文字示人,天长日久便有了“戏单”的概念,这也成为了观众预先了解一出戏时不可缺少的内容,更有众多票友养成了积攒收藏戏单的习惯,甚至成为嗜好,从中享受精神文化的乐趣。旧时梨园界的戏单很是简朴,不定是什么颜色的纸,单张单面,以铅字排版印制,工艺颇为原始,质量很是粗糙但内容一目了然,实用。
传统的梨园戏曲老戏单
戏单具有较强的文化属性。随着印刷技术的进步,戏单的内容也变得更为繁杂,它将演员出场阵容、剧情梗概、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以及导演闻述、背景资料等,浓缩于方す间。千人千面,一戏格。每个戏单也如此,它简直是在美术创意上的一次微观展示,在对戏单的构思上,设计者们奇思妙想,千姿百态,独树一格,都在努力传达戏剧风格和设计者的审美意趣。
戏单具有收藏价值。在我们的生活中,收藏物件的种类洋洋大观,千奇百怪,收藏戏单者也同样是成千盈百,数不胜数。尤为可贵的是,许多观众独钟北京人艺,看戏60年,收藏60载,为寻觅一张戏单,风来雨去,辛苦淘换。有朋来访,主人翻出一堆纸片儿,奇品共赏,触摸历史年华,人物风情、轶间掌故,津津乐道,如数家珍,可谓乐在其中。故收藏戏单,也是人生之大雅。
戏单于北京人民艺术剧院而言,乃是一部长长的历史和一串足迹,清晰可见,触手可及。它从另一侧面最直观地勾勒出演出剧目的历程,呈现出不同时代的美术设计风格和特点。由于年代的变迁,政治风向的变换,戏单看上去更像是风向标,如在“文革”期间,戏单面孔单调,白纸红字,表达了特定时期浓厚的政治味道。它毕竟是历史的一部分。
有观众或读者要问,剧院这些戏单的设计出自何人之手?在北京人艺历史上有一传统,戏单往往是由该剧的舞台布景设计师来完成,其中原因则是力求做到舞台美术与戏单在表达内涵上的一致性。此传统约定俗成,沿袭达半世纪之久。
这本书所收录在册的戏单自1952年北京人民艺术剧院建院始,依照时代特征、设计风格特点及名人剧作等因素加以考虑,共涉及137部剧,遴选出128张戏单。按说北京人艺对本院戏单的收藏应该是最权威的,但未必理想,由于各种原因,建院初期以及“文革”中有若干个小戏的戏单并没有制作和印刷。而北京人艺在这方面的收藏又确实是最权威的,本书所编录的戏单不乏精品甚至是绝品,坊间也极少见到。 由此,这本汇集了众多珍品的《北京人艺老戏单》成为了人艺文化中的一道独特风景。
更多好书推荐: 北京人艺红皮书系列 北京人艺剧本集 导演类书目推荐(一) 导演类书目推荐(二) 表演类书目推荐(一) 表演类书目推荐(二) 重读契诃夫 当戏已成往事 于是之的艺术人生 透过莲花,品编剧邹静之的戏剧创作 大导演的小人书 第一手的人艺往事,让岁月说给你听 文艺复兴时期的英国戏剧舞台,不止一个莎士比亚 更多好书推荐......
|